谭凌云
这几天看央视纪录片《家风》,深有感触,忍不住要写写我家的传家宝。
一走进我的家,就会发现好多“宝贝”:夏天,有80年代出厂的“荷花”牌电扇送清凉;冬天,有90年代生产的“太阳神”牌取暖器送温暖。厨房里,购于1990年的“三角”牌电饭煲还在坚守岗位;卫生间里,印着“1978年生产模范”大红字的搪瓷脸盆喜气洋洋;书桌上,老爸20年前添置的“电杠台灯”还在闪闪发光。
八年前,我女儿出生,我妈拿了两个崭新的热水瓶到医院,一看那花红柳绿的铁壳壳,就知道不是刚买的,再一问,她老人家介绍:“这是我生你的时候,单位同事送竹米送的”。我吓了一跳,我好歹也是个大龄产妇,这些热水瓶居然比我还年长!都过了而立之年还能用吗?倒进热水一试,嘿,第二天早上还暖和!至于衣柜里那些国民毛巾、国民枕巾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看到这,您也许嗤之以鼻,这算哪门子传家宝?没一样值钱的!是啊,很多人眼里金银财宝才是宝,但若来之不“义”,恐怕宝会变祸。而咱家这些因爱惜而经久耐用的老物件背后,所蕴藏的勤俭家风,是否才是教导后人、荫佑后人的真正宝贝呢。
80年代后期,父母都在工厂工作,工资不高,还要省吃俭用,给老家寄回一笔,生活拮据。可即便如此,有外地业务员为了多算货款,请求搞财务的母亲在收货数量上做手脚,承诺送她一台空调作回报。那个年代空调可是稀罕物,可我妈不为所动。提起往事,我忍不住问“那时你们那么穷,送上门的钱不要,后悔过没?”我妈快言快语:“夜夜能睡踏实觉,后悔么子?我们住在头道桥的时候,有天晚上我们都睡了,有人敲门,你爸爸把门一打开,进来几个警察,说‘我们是公安局的,你是不是***?’原来是敲错了门,他们要找的人住在隔壁,后来被带走还判了刑。他们进来我们就知道进错门了。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听这话,我假装生气:“什么鬼敲门啊,怎么说我前辈们的呀?”母亲意识到用词不妥,哈哈大笑,笑声那么爽朗、那么坦荡。
近些年,工资一天天高了,上了年纪的父母却依旧节俭,我劝他们“奢侈点,享受点”,爸爸却说:“工资就是全部收入,我们没法开源,就只能节流”。母亲也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年就是靠着节约,你读书、我们买房都没有借一分钱!”
勤俭节约、不要亏心钱,多么朴素的观点,但这不正是一种应该得以传承的优良家风吗?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外开放后一度受到西方观念冲击,比如那个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早早享受了、中国老太太攒钱一辈子来不及买房就死了的对比故事,就曾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但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后,此故事就很少听人提起了。我们不像父辈那样成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一架马车,作用也不可小觑。这意味着我们不必也不应该再追求苦行僧般的吝啬生活,但是比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寅吃卯粮、借贷高消费”、“卖肾买iphone”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节俭持家、清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恐怕更令人尊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