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勇
幸福,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它常常伴随着笑声和眼泪。当幸福来敲门时,它如捉迷藏一样,总给你出其不意的惊喜。
人人都拥有幸福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幸福。幸福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奋斗。正所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下乡中的一次偶然,我接触到这样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主人公名叫王胜虎,家住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伟岸、坚强、乐观,这是王胜虎的个人品格。
一手好木工活,做出一件件精美的木制家具,王胜虎生活中洋溢着幸福。1989年,他与彭庆蓉结为夫妻,美满幸福驻足了半刻,不幸悄然来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岁时被诊断为脑瘫;6年后,新生女儿似乎接力了夫妻两的希望,医生的诊断书上却写上了“先天性精神病”几个字眼。
一个痴呆儿子,一个笨傻女儿,王胜虎依然扛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我们有缘做他们的爸妈,就要好好待他们,让他们过得幸福。”20余载风雨奔波,王胜松在外做工挣钱,妻子则在家全职照顾两个患病孩子。
“我们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干净,一点也不必别人孩子差多少。”彭庆蓉的脸上始终弥漫着微笑,一口一口给儿子喂了20几年的饭,一天三遍为女儿洗了20几年的澡,用平凡之举诠释母爱的慈祥和柔情。
在客厅里,儿子口中咕噜咕噜乱嚷,叫不出一个成音的字;女儿像一个四五岁不懂事的孩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喊出一声“爸妈”。坐在门前石头上的王胜虎点燃一支烟,把惆怅和酸苦深深吸到了肚子里,让不快随着烟雾飘向了空中,“我很知足,至少从儿子姑娘脸上笑容看出,他们很幸福。”说到这里,王胜虎眼里透出几分坚定。
在彭庆蓉眼中,王胜虎是一个有骨气和志气的男子汉;在全村老百姓心里,他是一个信守“公”字的好支书。1999年至2009年十年时间,作为原小溪河村支书的王胜松,没有领过一颗救济粮,也没向党和政府讨要一点补助,全部把优惠政策指标拱手让给了其他邻居。
“我是村干部,这个我不能要,还有比我更需要救助的穷苦百姓!”面对政府投来的一根根政策橄榄枝,王胜虎都说出同样的一句婉言。“不需要!”这三个字是一种大义,更是一种大爱,他让群众看到了人世间最干净的一种精神。
幸福,是一段磨难的苦旅,时间淬炼了一切。如今,在巴东县城区楚天路原果品公司宿舍楼中单元301室,王胜松和妻子彭庆蓉围坐在火炉旁观看电视节目,一儿一女在卧室里玩耍,这幸福的一幕,今年51岁的王胜松恍惚觉得这是一场现实版的戏剧。
在扶贫政策的曙光照射下,王胜松在县城闹市区临街拥有了一套八十几平米的房子,猛然间,从山区农民变身城区市民,王胜松一家人完成了天壤之别大转身。
“我要把木匠这门手艺用好,在县城做点技术活,赚点轻松钱。”住上了城区的新房,王胜松也在编织着幸福新梦想。“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奋斗,只要一双手不停下来,再苦的日子也有奔头。”在幸福的星光大道上,王胜虎用“奋斗”两个字铺垫和启航。
幸福,一个很简单的字眼,却有着数万种演变、嬗变的剧本,但故事原型始终是一个不屈的斗士,他才是唯一可以攀越幸福巅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