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燚
从2010年到2018年,巴东县东瀼口二淌垭公路旁的斜坡上,从一丛丛荒草到一栋六层高楼拔地而起,再到留守儿童的阳光家园,催白了一个中年汉子的满头青丝。他的名字叫王联荣。
让孩子们再不受无学可上之苦
1986年,王联荣高中毕业,是村里唯一高中毕业生,但没能考上全日制大学,是他一生的隐痛。
2009年,王联荣在巴东神农溪高中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东瀼口镇与溪丘湾镇交界的12个村,3至6岁适龄儿童741人,在县城和集镇就读123人,其余618人竟无学可上,其中368名是留守儿童!
王联荣彻夜难眠,巴东可是全州教育强县啊!竟还有那么多孩子渴望着教育的阳光普照?他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拿着多年积蓄60多万元,举债上百万元,王联荣在方便留守儿童上学的二淌垭办起幼儿园,于2010年秋季招生运行。
读完幼儿园,孩子上小学又怎么办呢?送来孙子、孙女的留守老人发了愁。
那就办小学,办成全日制完小。听说王联荣决定办一所小学,同学劝他把小学办在县城:“肯定赚钱!”
王联荣急了:“没有留守儿童,就没有办小学的念头。去了县城,我怎么面对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
王联荣心里打定主意,再怎么也不能让孩子们受无学可上的苦。
2014年,他借款扩建校舍时,工地发生了事故,一个工人坠落身亡。
一连几天,王联荣都只躺三四个小时,平日滔滔不绝的他变得沉默寡言,精神到了崩溃边缘。
怎么办?“往前走,还有希望,往后走,死路一条。”他明白,自己没有退路,拿起电话再次找朋友借钱……
赔偿死者家属67万元后,王联荣继续扩建校舍……巴东县东瀼口阳光小学办了起来。
一个课题轰动巴东教育界
做一行就要做到巅峰,这是王联荣的信念。
留守儿童占比超过80%,他们由老人看护,做好家庭作业都很困难,隔代沟通更是难之又难。
如何让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更加健康快乐成长?王联荣给自己布置了任务。
做个专题研究!王联荣决定申报省级课题《公平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策略探究》。
这个想法一传开,迎来的是一盆冷水:“做课题要学问,就凭你?”
在王联荣坚持下,县教育局向省里申报了课题,被省教科院列为省“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王联荣打定主意,要让教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长知识、增才干,让留守家庭和孩子们得实惠。
做课题的1460多天,王联荣带着老师们行程5000多公里,走访留守儿童1100多人次。
为做个案研究,对110名相对稳定的留守儿童进行个案实验,追随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实施一对一帮扶;为了观察隔代教育,组织文艺汇演、亲子活动18次,举办演讲比赛7次、座谈和专题研讨会86场,召开阶段总结问题反馈会11场,聘请专家学者现场指导16次……
能用的一切手段,王联荣都用上了。
想起那段日子,曾经的英语老师陈丽说:“在阳光小学就是熬出来的,我多次被训哭。”对此她又万分感激,“那3年做课题研究是我一生的财富,学到了大学、公立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50多万字的课题成果《大山的呼唤》,2016年底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结题,被评为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还被改编成电影。
为孩子们建设心灵港湾
王联荣是个“两面派”,工作中对老师严之又严,对学生却极为温和慈祥。
他要求幼儿园老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给孩子洗脸洗脚、洗床单、喂饭、哄睡陪睡、陪着跟父母视频都不在话下。
2017年6月,省关工委主任吴华品目睹这一切,直夸该幼儿园老师:“你们不仅教书育人,还给孩子们做保姆,你们让我看见了大爱教育。”
老师大都是应届毕业生,他要求小学老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弟弟妹妹,晚上陪孩子们一起睡,心理上时时开导,循循善诱。
他随时在校园里逛,哪里的卫生还有死角,每周的教学质量不满意,老师挨批评是必然的。
面对学生,他立马成了和蔼可亲的大伙伴,周末休息时,他可以和孩子们玩游戏、搞自拍、扯闲白。连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急了,对他也能跺脚吼吼。他知道,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和老师必须投入全部真情才能弥补他们的缺憾。
渐渐地,孩子们家里有什么事,甚至哪家父母吵架了,老师都一清二楚。
月明垭村杨德华被父母转去别校,架不住他的一再请求,一年之后又转了回来。他说:“我舍不得这里的老师。”
先后9个学生转走又转了回来,兜了一圈家长发现,还是这里最适合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们的心灵可以在这里停靠。”王联荣的目标实现了,他很欣慰。
负债办学,依然为孩子减免学费
王联荣知道,孩子们笑容的背后,隐藏着不少家庭的心酸。
在农村,贫困与失学是孪生关系。
一学期下来管吃管住,小学生收费2180元,幼儿收费2480元。即使这样,还是有交不起学费的学生。
2014年寒假,琪琪的父母离异,均联系不上。春节期间,王联荣一家走亲戚,走到哪里都带着琪琪。辗转半年才联系上琪琪的母亲,她带着2000元要给孩子补学费。可王联荣一分钱也没收,他知道单亲母亲的艰难。
一年级的思思,父亲打零工,母亲聋哑,本就一贫如洗的家里混乱不堪。王联荣自然将思思的学费免了。
患抑郁症的祥祥,自己在学校上了8年,妹妹又上了7年,两人学费没交到1万元。 虽然自己还欠着几百万元的债务,王联荣这些年减免的学费、生活费超过31万元。
孩子们如此困难,王联荣心疼无比,无奈自己也困难,于是四处奔走,希望孩子们得到援助。
如今,王联荣最大的愿望是建座留守儿童公寓,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我后半生的事业。”
在王联荣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上面四行字十分醒目: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