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举先 通讯员 付瑞勇 张祖军
巴东县大支坪镇野三坝村坐拥巴东西南门户,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318国道穿村而过。因地理位置优势,野三坝村一度成为全县的“桥头堡”,成为巴东的一张名片。
然而前些年,因一场群体阻工事件,野三坝村又成了“闹事村”“后进村”的代名词。
如何让野三坝村重拾发展信心?从村党支部抓起!“野三坝村以党建为统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广大党员主动当先锋、带好头,团结带领群众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6月10日,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建文在巴东县大支坪镇野三坝村调研基层党建时这样点评。
用铁的纪律铸造基层组织,用法律政策滋养党心,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野三坝村的党风转变引发连锁反应,上演了门户村的凤凰涅槃。
筑牢思想之基
“建设项目落不到地,外人怕到野三坝来,领导更怕到野三坝来。”提起几年前的野三坝,村里的党员杨兴才一脸尴尬。
时间回到4年前,全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大支坪水电站落户野三坝村,并开工建设。受个人利益驱使,部分不明真相的村民以“保水”为名阻工闹事,造成水电站投入运营和野三坝集中供水工程管网铺设重重受阻。大支坪镇党委、政府多次修改完善饮水方案和进村疏导协调,村民不仅呵斥工作人员,毁坏机械设备,还进省群访,“闹水”事件持续发酵。
最终,闹事之人受到相应处罚:刑拘3人、取保候审1人、治安拘留11人、警告处罚5人、党纪处分5人。无视法纪、唯利是图的部分党员干部导演了这场悲剧,党性缺失是最直接原因,牵引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基层治理症结。
根深方能叶茂,只有让党支部在基层“挑大梁”、党的声音在基层“唱主角”,才能夯实党的执政之基。镇党委书记向明认为,“造成野三坝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建设项目无法推进、村风民风不正不纯的根本原因,是管党治党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基层组织建设缺失,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
高标准选强支部书记,高起点配优支部,严要求塑好基层党员,以党风政风促进民风社风转变。在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和提升的效应叠加下,野三坝村支“两委”由一盘散沙到一盘棋,人民群众从各行其是到拧成一股绳。
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只有学习,才明事理、懂政策。”“按法律做事,我们不会犯错,还能受到保护。”……在6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30名党员畅谈学习心得,补足精神之钙。
“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好比一个思想大熔炉,好思想、好作风在党员的总结提炼、消化转化下,再传播给每家每户。据镇组织委员向宏平介绍,该村将铁的学习纪律作为党员补钙壮骨的良方,党员参会情况在公示栏公开、对残疾党员送教上门、为外地党员电话讲党课、党课微信群共享,不落一人、不掉一课。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发挥支部书记领头人角色,增强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大支坪镇公开选拔45名村级后备干部,调整优化7名党组织书记,充实10名村后备干部。同时,开通“12340”民意调查热线,对15个村主职干部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村干部称不称职,群众说了算。一份份真实的社情民意问卷为政府决策和基层治理提供了参考。
扫门前垃圾、为路边花草浇水、劝阻占道停车,这是家住318国道边的党员邓明金的每日规定动作。“这张牌子好比一张明白卡,告诉我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今,野三坝村支部陆续推出“我是代表,从我做起”“我是组长,从我做起”宣传活动,党员、代表家门前的提醒牌成了一道风景。
野三坝村正逐渐变成美丽乡村:院墙上、国道边、小路旁,随处可见宣传标语,一条条文化精品走廊悦人耳目;好婆媳、好妯娌、好夫妻等“十好家庭”评选各展风采,传播文明和谐家风正能量……法律政策滋养了党心,党员群众也在正风肃纪中回归了初心。
拓宽产业之路
“主枝以下的辣椒枝芽要摘掉,不然会影响挂果。”在野三坝村七组谭志爱的辣椒地里,巴东县鲲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在兴指导村民剪枝。黄在兴早些年在武汉创业,2015年返乡创办合作社,2016年被选拔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
“支部+产业+贫困户”加出扶贫新动力,野三坝村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把党员创业致富人下派到产业园中,抓党建带脱贫。
野三坝村紧邻建始石门河景区和正在建设的建始高坪火车站,拥有318国道黄金交通线。该村耕地石漠化严重,村里争取700多万元资金改造耕地。村党支部根据村情绘出产业发展蓝图:在石漠化改造的梯田上发展400亩小水果,打造集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主题果园,发展乡村旅游;依托150亩蔬菜、200亩中药材基地,建设“一长两短”产业示范带。
“这几年我家的口粮田全部发展川乌,每亩毛收入6000多元。我计划再发展10多亩。”在脱贫奔小康路上,四组川乌种植户黄在春信心满满。在“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扶贫体系下,激活“造血”功能,引领全村千余人告别贫困。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野三坝村用党建这把‘金钥匙’打开了美丽乡村的大门。”镇党委书记向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