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艳婷
巴东县野三关镇耳香湾村等4个低山村种植的皱皮木瓜,曾经是巴东县的一张名片。在1930年出版的《中华药典》上,巴东皱皮木瓜被称为“百益之果”。然而,多年来,品牌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群众自发种植,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品牌,使果树老化、品质下降、效益低下,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急剧下降萎缩。
2006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喻德谋,了解到皱皮木瓜在市场上走俏且价格高,决定回乡发展木瓜产业。当时,他利用自家土地发展5亩木瓜,2007年,与周边农户签下协议,将连片的150亩荒山发展成木瓜种植示范基地。木瓜挂果后,按约定比例,共享收益。签下协议后,他便将荒山开发成标准的木瓜种植基地,供乡亲们学习借鉴。
起初,喻德谋将收购的木瓜卖给收购商,但他很快发现,收购商压价厉害,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成不了大气候,只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产品才能形成优势。只有越过收购商这一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售到厂家,才能提高木瓜价格。
他走村串户,了解到大部分村民渴望发展木瓜产业,只是缺技术、缺资金、缺销售渠道,喻德谋决定成立木瓜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
2011年4月5日,在一阵鞭炮声中,巴东县上阳坡木瓜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同年,成立木瓜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挂牌时,仅有7名社员,股金350元。虽然人少,但是目标很明确:以耳香湾村等周边4个村的皱皮木瓜为支柱产业,打造“巴东木瓜基地”。
合作社成立初期,村民不懂管理,认为几百年来都是让木瓜树自生自灭,不需要管理。“如果不解决这个难题,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喻德谋到邻近长阳县的老木瓜种植户家蹲点学习种植技术,并聘请长阳榔坪镇木瓜技术员和巴东县的农业技术员为技术顾问,组建了一支由辖区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为技术管理骨干的队伍,他们中间绝大部分具有10年以上木瓜栽植管理经验。
管理后的木瓜树,挂果率明显提高,产量翻了几番。那些认为木瓜树不需要管理的村民信服了,于是,技术员成了受欢迎的人,村民入社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到目前,已有入社社员125人,涉及耳香湾村、东流河村等4个村。木瓜面积达到12000余亩,合作社的股金总额已达到68万元,股金也由原来的50元一股涨到500元一股,其中有15名社员自愿入两股。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元一股,共吸纳61户贫困户入股。社员每年最高可分红8000多元。
巴东皱皮木瓜重放光彩,不仅成为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大型中药材市场的抢手货,更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喻德谋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全县“科技示范明星户”,上阳坡木瓜技术协会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表彰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