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玉华
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重庆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基层干部牢牢树立好党在基层“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意识。笔者认为,各单位选派的扶贫攻坚“尖刀班”干部也要当好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
为确保今年全州165个村2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初,恩施州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了督战队,发布了一号令,要求各县市指挥部及州直各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八个“到村到户”,强化责任担当。州直及县市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脱贫攻坚“尖刀班”并已经在农历春节前进驻扶贫联系点。他们一到扶贫村就立即投入工作,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访民情、问民忧、解民困,调处民众纠纷,从而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他们热心帮助村支“两委”谋划村级发展,获得群众点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
但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也有极少数“尖刀班”成员以为领导没有在身边,当地村干部、村民就是看到了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眼,于是就放松了纪律要求,“到村到户”只走交通方便的农户,偏远农户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与群众交谈说的是千篇一律的“你家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猪、几只鸡”,为群众办事则是“尖起指头使傻力”……有群众纳闷儿:原来城里单位的党员干部也有这样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严重损害了派驻单位的形象,损害了机关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尖刀班”干部要时刻紧绷纪律这根弦,牢记自己的身份,向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重庆“老马同志”学习,按照恩施州脱贫指挥部一号令的要求发挥“尖刀”作用,扎实做好扶贫点相关工作。要熟悉扶贫政策,学习群众语言,心系贫困户,处处为群众做示范,当好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督战队要不怕舟车劳顿,频繁下到各个偏远贫困村督战,纪委也要时常明察暗访,防止个别“尖刀班”成员成钝刀、锈刀;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尖刀班”的管理,随时关注、提醒他们,随时留意群众的反映,做到防微杜渐,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党的形象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