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坚文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尖刀班”工作的深入,对民情民意的收集和掌握达到了新的高峰,通过屋场院子会、入户走访、督查暗访,群众的声音被全面、细致的传导到各级各部门,实践证明“尖刀班”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方式,这也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但民意畅通并不代表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党员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身处田间地头的“尖刀班”成员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当前自上而下的指挥督办体系已经完备,各项指令的传达高效、迅速,但是这种信息的单向传递也存在一些不足,同样困扰着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信息流的不对称,“发言权”的缺乏,导致基层干部长时间的被命令牵着鼻子走,不免令部分同志感到疲劳,干部干事活力明显不足,少数基层干部就会有“今天这样搞,明天那样搞,到底怎么搞!”的抱怨。二是权力和责任不对称,面对群众的要求,基层的干部往往无法及时作出准确的答复,但是来自群众的压力基本上由基层同志承担,导致部分工作推动困难,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群众需求大,基层干部往往也是力不从心,跑上跑下,效率不高。
要破解这种不对称,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关注民意的同时,也要倾听基层干部的意见和想法。
4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四川省万源市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反向约谈机制”,用来解决信息及权责不对称的问题,达到解开基层干部思想疙瘩,激发干事动力的目的。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万源市也面临类似问题,干部活力不足,动力不强,对进入啃“硬骨头”时期的脱贫攻坚尤为不利。他们通过“反向约谈”,把‘话筒’交给基层党员干部,变汇报为“约谈”,普通党员干部甚至可直接约谈组织部长,基层干部的心声、困难、疑虑直达上级部门和领导,信息流实现了一次交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反向约谈”机制,用以激发一线党员干部的干事活力,这种“约谈”的面可以扩大,不仅是组织层面,与脱贫攻坚相关的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都可以是“约谈”对象。
通过县(市)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与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面交流,领导和各部门能掌握各项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政策落实方式,为脱贫攻坚减少弯路和原地踏步;可以掌握基层党员干部的内心想法,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可以倾听基层同志的意见建议,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补齐发展短板制定最切合实际的政策。
当然,这种“约谈”机制的建立需要调研,但最根本的原则是,“约谈”要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自愿”行动,当这种行动一旦提出,对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要有强制力的作用,必须接受“约谈”,还要落实“约谈”成果。只有这样,基层同志才会毫无顾虑,敞开心扉,解开思想
藩篱,提振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作者通联:中共巴东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