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黄鹏程
巾帼不让须眉。“把简单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在平凡与简单间,巴东县公交公司女驾驶员谭玉玲找到了桥梁、纽带。
紧握方向盘,踏油门、挂档、停靠、开关门……这些开车“爷们动作”,在谭玉玲的灵巧双手玩转下,恍如开动玩具车一样。从小视车如友,汽车成了她绚丽生活舞台的主角,她是“车迷”,也是市民心中的“微笑之星”。
“壁挂”山城蜿蜒的公交线上,她是“国宝级”女公交驾驶员,把微笑挂在脸上、把党徽挂在胸前、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角色记于心中,“谭师傅,好样的,她就是咱们山城公交的代言人。”作为州人大代表、州劳动模范的谭玉玲,在方向盘上玩转“半边天”,在周而复始的公交线上怒放了铿锵玫瑰。
每天微笑8小时 乘客“粉丝”热追成网红
“叮、叮、叮……”3月12日5:10,山城依旧沉睡在梦中,闹钟准时敲醒了谭玉玲的酣梦。6:00,“嗤……”手脚麻利地启动发动机,宁静的街道退出静音模式,公交“单曲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在依山而建的“壁挂”县城,开公交车并不是一门轻松活儿,对于女性而言,好比“极限运动”。早些年,谭玉玲在城区开面的跑客运,伴随城区公交车、出租车陆续上路,面的在客运市场整治风波中淘汰出局,谭玉玲也被炒了“鱿鱼”。啃着“老本”,她顺利考过A照,成功聘为巴东公交公司驾驶员。2013年9月,谭玉玲成为公交一号线的驾驶员。
开好每一班车
“马达一响,集中思想。”在乘客好奇的打量眼光下,谭玉玲把“脚轻手快、轻踩慢带”八字诀深深烙印在心中。检查车辆仪表刹车、整理工装、佩戴好胸牌,这是发车前的规定动作;扫干净车厢果皮纸屑、擦洗窗门、摆好车内物品,这是下班后的“课外作业”。“谭师傅每次把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跟她换班跑这趟车,很轻松、很开心。”驾驶员谭勇和谭玉玲轮班跑一趟车,自称他们两是“黄金搭档”。
从黄土坡老物资局到西壤坡博物馆,每班往返4、5个来回,每年驾驶里程约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请给老人让个座!”“请大家不要拥挤,往车厢后靠拢。”“请不要带危险品上车。”……在四季更迭中,有不变的行驶线路,还有谭玉玲灿烂如一的微笑和寸步不离的小小驾驶室。
微笑如一缕春风,温暖了山城市民的心。乘客上车时递上一瓶水、分给一个水果,谭玉玲把这当成微笑服务最好的馈赠。“谭师傅好!”走在街道、菜场、商场,都遇到一些陌生的面孔向这个熟悉的公众人打招呼,连女儿婧婧都称妈妈是“明星”了。每天微笑8小时,谭玉玲用人民满意的服务捂暖了一座城。
党旗和党徽同在 争做公交先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2017年12月3日,对于谭玉玲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很激动,这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鞭策。”一面党旗、一名党员,成了谭玉玲的精神坐标和身份标志。
胸前,鲜红的党徽和素净的工牌一前一后对应,戴好这两个牌子,谭玉玲显得格外细心。“不学习,不进步,学习就是最大生产力。”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线路运营例会、安全例会、特色实践活动,谭玉玲都当成一场“充电”和查漏补缺的机会,做笔记、标注、背诵,如一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劲儿十足。在她的驾驶室中,码了四五本写满文字的笔记本,堪比党性知识“小宝典”。永葆先进性,这是党员的内在要求,也是谭玉玲的价值认同。带病驻守驾驶室,不耽误一班车;潜心揣摩油耗机理,节油排名蹭蹭往前靠。
趁着班次间隙打扫卫生
车子“生病”抛锚了,谭玉玲只要听下发动机声音变化,就可以精准感知到车辆哪个零件出了故障。“她的一双耳朵比检测仪还灵着咧。”谭玉玲参透了“望、闻、问、切”的车辆毛病“中医诊断法”,并作为巴东公交公司车辆维修的通用法宝。
党旗和党徽同在,春去冬来的365个日子里,谭玉玲始终用党辉指引前进的路。怀揣满满的正义感,在驾驶室里传播正能量、驱逐负能量,民主生活会上针锋相对、直言不讳,直捣问题病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问题也会酿成大错误。”老党员谭光福是谭玉玲学习的“老前辈”,“开好车、服好务”这是她参悟的“党员真经”。
一个姓“公”的工作狂 能干贤惠双面人
在四年多的公交驾驶时光里,没有请过一天假,也没旷过一次工,谭玉玲是同事公认的“公交铁娘子”,也是学习的楷模和标兵。“在女儿心目中,我是一个没有爱的妈妈。”说起读初中的婧婧,谭玉玲十分愧疚。
丈夫夏林彦在县安监局矿山救援队上班,2017年被安排到野三关镇招凤台村驻村扶贫,一下乡就是十几天,加上自己晚班要十一点才回家,有时甚至要住到公司宿舍,女儿婧婧很多时间成了“留守儿童”。
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在谭玉玲家客厅上方,一个摄像头格外引人注目。据她回忆,2016年6月,丈夫出差、自己加班,女儿一人在家里睡着了,邻居在凌晨两点看见她房间里灯还亮着,才打电话问情况。自此,谭玉玲和丈夫商量在家里安装上了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在线和女儿聊天,时刻观察女儿的动态。一根网线,跨越时空连结了母女情结,谭玉玲尝试不同法子给女儿多一些关爱,但在她心里,始终萦绕歉意和愧疚。
在家里,与亲姊妹谭彩玲成家不分家,孝心赡养93岁奶奶张菊香,照顾生病公公细心周到……“包容、感恩,不斤斤计较。”在谭玉玲的引领下,好品行带出了好家风,她也成了大家庭的“磨心”和主轴。
“每到过年时,爸妈总打电话叫我不用回家,站好每一班岗;女儿回家时,问这问那的,关心我吃得好不好。”从不称职到称职,忘掉了本姓,改姓为”公“,谭玉玲演绎了什么叫平凡与伟大,也收获了幸福家庭、纯朴家风。
当代表做公益 一个有情怀的“暖师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7年1月,谭玉玲当选为恩施州、巴东县两级人大代表;2017年4月,被恩施州评选为“州级劳动模范”。一圈圈荣誉的光环背后,谭玉玲深深感到“人民满意公交”事业的责任和压力,脱去公交制服,她把双脚去“相印”民生民情。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才会沉淀真情。2017年7月14日,在“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中,谭玉玲在信陵镇金竹园村走访中发现,村中一些合作社想抱团规模发展,却因租赁流转不到土地而苦恼。经调查、研究,谭玉玲建议,镇村干部要积极协调解难,加快土地确权进度和力度,引导农民用土地入股,把闲置土地变成资本,发挥土地要素的股权收益,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作为州人大代表发言
“公交线路首末站没有休息室和厕所,驾驶员停靠休息很不方便,我建议政府在首末站修建移动休息屋。”在巴东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身为县人大代表的谭玉玲做了议政发言。2017年4月,黄土坡老司法局、沿江路营西一桥和六公里处3个首末站点移动式休息屋正式建成,成了公交线上一道便民风景。
人民代表大会上,议政发言风姿灼人;公交线站台前,文明劝导风雨无阻。从会场走向现场,谭玉玲还是暖心的公益人,戴上小黄帽、红袖圈,走上街头、走进车厢引导文明乘车、传播文明理念,发放宣传单,让文明礼让成为一种习惯。“每个月一次,都是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从未占用上班一分钟。”在巴东“六城”同创的大舞台上,一个用情怀的“暖师傅”扮美了一道文明风景。
作为一名党员,要带头开好车;作为一名劳模,要弘扬敬业精神;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传递公交一线心声。“方向盘上有新天地,用心、用爱就可以玩转出别样的五彩‘半边天’。”驾驶室里,一张便笺纸上写了这样一句座右铭,在三个角色转换的谭玉玲把生命光辉绚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