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社区是辛亥革命元勋邓玉麟将军的故乡,近年来,石桥坪社区以全国文明社区创建为抓手,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社区成为了一个集环境优美、产业良好、乡风文明于一体的全国文明社区,集自然风光、特色产业、土家民俗为一体的高山休闲度假3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物质文明好和精神文明好的“两好”局面。围绕多年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村庄治理经验,社区采取六个“1+多”模式,“1”起到牵头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精准发力,打好乡风文明建设组合拳。
1个领导班子+多种方式发动,让热情火起来。石桥坪居支两委始终坚持“强核心、壮基础、办实事、凝人心”十二字方针,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居支两委成员为副组长、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召开片区会、居民小组会、屋场会、院子会,层层发动,形成创建上下联动协调机制。利用社区LED大屏幕、宣传展示牌,宣传创建思路,提高居民创建知晓率,激发群众创建热情。
1个百姓课堂+多种教育培训,让素质提起来。社区常态化举办“百姓微课堂”,以身边人说身边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活动,制作宣传专栏和解读资料,用农民易接受的语言解读核心价值观;开展“四德”教育,教导居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企业携手推广葡萄、草莓栽植技术,培训农家乐经营理念和烹调技术,夯实居民致富手段。通过学习,居民素质大提升,精神风貌大改观,凝心聚力促发展,手握技术奔小康。
1部村规民约+多种评比示范,让风尚美起来。一部村规民约,如同一本治村宝典,发挥了行为规范、道德教化的约束力。社区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发放文明礼仪手册和居民“十要十不要”读本,培养居民规矩意识;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十星级文明户”、“最美石桥人”评选活动,560户家庭评选为星级文明户,15人评选为“最美石桥人”,并制作展牌,宣传榜样事迹,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区氛围。
1个特色村寨+多种改善举措,让环境靓起来。全村民居统一规划改造,青瓦白墙、花格门窗的土家特色民居连片成块,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将村庄装点得分外靓丽,吸引来八方游客。村民们意识到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个个房前屋后种树种花,庭院种植时令水果,庭院美化面积达2850平方米,村庄绿化面积达95%;铺设管网2600米,建集中供水池2个,97%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打造镇—村—组—户循环交通网络,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且98%入户公路实现硬化;重建邓玉麟将军墓,修缮将军故居,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与规划有序的人文景观和谐交融。
1个文化舞台+多种文艺形式,让文化活起来。社区修建了“石桥坪大舞台”,成立了民俗文艺表演队,让村民亲身参与,自编自导自演了多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先后举办200多场次的文艺表演和旅游宣传活动,积极发扬传承本土民俗文化;如今,以表演《四老逛石桥》《桃花源梦圆》等当地特色民俗节目为序曲,以“撒叶儿嗬”和摆手舞、竹莲响为主要元素的篝火歌舞晚会,既保留了传统文化要素,同时又便于互动,成为了游客们的最爱。“石桥坪大舞台”不仅仅是社区人民精神生活的家园,更是乡风文明传播的主阵地。
1个整体规划+多种产业模式,让荷包鼓起来。社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对石桥坪整体编制规划,依托将军故里红色文化、天生石桥等自然风光以及民间文化传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依托野三关镇旅游发展,打造晚间特色文艺节目,形成一日游、二日游的乡村旅游产品;建成银杏示范基地1500亩,草莓采摘大棚100个,葡萄采摘园100亩,农家乐12家,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村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老百姓思想观念转变了,精神面貌改善了,致富路子更加清晰了,脱贫愿望更加强烈了。
如今的石桥坪,可谓魅力四射,扬名荆楚大地,先后获得了“恩施州最美乡村”“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曾经的贫困村,呈现出整洁有序、花红草绿的一派生机盎然和谐景象,真正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