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冷月
在网络时代,流行着“每天清晨叫醒你的是梦想,不是闹钟。”这样一句话语,梦想替代了起床闹钟。如今,在巴东县城区巫峡路珠宝首饰卖场集聚路段,“噪音闹钟”成了新词汇,“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噪音。”变成市民的一句时髦调侃。
2017年12月底,城区市民谭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居住的临街楼栋一楼珠宝首饰卖场,早晨、中午和傍晚分时段用大音响播放各种动感音乐和促销广告,静心休息几乎成了奢侈。和谭先生一样,周边市民同样被“噪音闹钟”闹得慌。近日,记者走访该路段珠宝首饰卖场发现,占道促销、播放高分贝音乐和吆喝叫卖等乱象普遍存在,成为干扰市民正常生活的一块“心病”。
山城的静音模式何时开启?谁来管?怎么治?记者探访了环保、城管和珠宝首饰卖场、部分市民,对卖场噪音的来源、监管和防治进行了调查和剖析,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降噪措施,把城市噪音“闹钟”关闭,还市民一个“安静之城”。
现象:数个喇叭比高下 珠宝首饰卖场成“歌舞场”
“买珠宝送礼品啦!”“最后三天,最后三天,买到就是赚到!”“新春特惠,全场首饰一律七折,快来看、快来瞧!”2月25月早上8:30,当上班族还处于周末睡梦中时,巫峡路珠宝首饰卖场集中路段超大分贝的音响拉响,打折、特价促销等广告宣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劲爆的背景音乐下,打电话、打招呼都只是见人不闻声。
傍晚19:00,炫丽的灯光下,几个微舞台在卖场前排开,嗨歌、抽奖、送礼,尖叫、呐喊声不断。尽管夜幕降临,但闹腾的城市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巫峡路上,不到100米的街道,卡钻世家、中国黄金、中国珠宝、周六福等6家珠宝首饰店一线排开。如今的巫峡路,俨然一条珠宝首饰“金街”。
每逢传统节假日,珠宝首饰卖场“满血复活”,店员跳健美操、穿卡通服和摆摊发传单,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一门心思花在揽客、吸粉上。有时,不同卖场间,还兴起了盲目的攀比风,比排场、比阵容、比声音,周边楼栋市民成了“牺牲品”。
经走访发现,每家卖场前均放置了音响设备,噪音污染源主要为劲爆音乐、促销现场歌舞,60%的音乐达到了90分贝以上,其中音乐的“单曲循环”不仅扫了顾客的兴,也伤了周边市民的心。
声音:噪音“闹钟”准时闹 闹心烦心伤精神
睡个早床,比闹钟响得还早;午睡未酣,在高音喇叭中惊醒;夜晚修心,高分贝噪音分心走神……在巫峡路珠宝卖场周边数千市民眼里,繁华商街成了伤心的街。“别想睡个安稳觉,门窗都关紧了,卖场噪音还是钻了进来。”张女士把噪音比成了“毁梦凶手”。
张女士家住建行大院,虽住在临街高层,但楼下珠宝卖场的噪音还是升腾了上来。她说,以前选择住在这里,因为巫峡路商家云集,逛街购物方便,可享受下山城小都市的慢生活。现在被珠宝卖场噪音“吵”得心烦气躁,后悔了当初的选择。
“太闹心了,小孩刚被哄睡,却被楼下卖场的叫卖声吵醒了。”前日,在记者的微信中,收到了这样一条抱怨的短信。这是一老同学的“牢骚短信”,据她透露,和她一样的宝妈,对于卖场噪音可谓是“痛心疾首”,可又无计可施。
闹心,烦心,伤心神,这是记者与周边市民聊天听到频率最高的抱怨词,在调查的20名市民,对噪音说“No”的占了百分之百,有四成选择了投诉举报,有两成与卖场负责人理论斡旋,有四成默默承受噪音折磨。
投诉举报电话一响,执法人员也是“一头雾水”:城管、工商、环保等部门在噪音治理上“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变成了空头管理;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商家便调低音量,一离脚就调回原位,卖场和执法人员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卖场人员自身降噪意识差,噪音“知识盲”成了噪音污染的“罪魁”……凡此种种,噪音“闹钟”准时响,闹心伤心无绝期,噪音扰民也成“膏肓之病”。
对策:宣传、执法两把“杀手锏” 直捣噪音“污染源”
噪音是隐形杀手,摧残人的意志、吞噬人的精力、麻醉人的神经,它已成为人们眼中的公害和公敌。“用好执法和宣传这两把“杀手锏”,直捣噪音‘污染源’。”这是政府和社会共治噪音乱象的权宜之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别让法律成了一纸空文,用法律武器捍卫城市宁静。县公安部门建议,要组建噪音污染综合整治执法队,分区、分路段向商户和市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向商户讲解噪声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构建构建群防、群治的噪音污染治理格局。同时,向社会公布了派出所电话,引导和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噪音线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警民协管、标本兼治的降噪模式。
作为城市“管家”的城管部门,要把城市调为“静音模式”,降噪行动刻不容缓。县城管部门建议,构建新闻媒体监督、公示公告提醒和合同协议约束等立体网络,定人、定时、定段、定责加大巡查执法频率和力度,对噪音污染严重的商户现场取证、依法查处,做到发现一起、制止一起,真正从源头、过程和结果上建立噪音污染长效治理机制。另外,作为噪音污染的主管部门环保局建议,要增强市民维权意识,全面摸底和排查噪音污染网点,借助“5+2”“白+黑”的值班和巡查执法机制,不定时开展“宁静行动”,营造一个宁静、优美的城市环境。
噪音“闹钟”一时不停,市民身心难安宁!市民们纷纷表示,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把噪音作为门槛准入和办证、审批的一个前置条件,用行政手段约束商户文明、有序经营;执法部门要伸出强制执法和宣传教育“两只手”,用铁腕拔掉钉子、用标尺治理乱象,让噪音污染无处藏身;市民要字全媒体时代下,利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适时揭露和曝光噪音污染现象,发挥观众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