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宸
在税先干家了解危房改造情况
“嘶嘶嘶嘶,噼啪噼啪……”在巴东县城西陵路,一家名为“增华电动门业”的家装门店内,焊枪的火花跳跃闪烁,店主人税先干正忙着加工铝合金窗框。店内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税先干还是茶店子镇燕子岭村的贫困户。这种巨大的转变,正是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和茶店子民族中学老师税艳玲的帮扶。
税艳玲是一名80后初中教师。2015年,税艳玲所在的茶店子民族中学接到了去燕子岭村扶贫的工作任务,正是在这一年,税艳玲踏入了税先干的家。
初到税先干家,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还是被税先干家的贫困吓了一跳,黑不透光摇摇欲坠的房屋,几亩看不到太大收成希望的烟田,两个老人枯槁的面容,小孩打满补丁的衣服……一幕幕被贫困烙上的印记刺痛了税艳玲的心,她的老家在茶店子竹园坪村,两村临近,自己和税先干也是本家,看到这样困难的景象,税艳玲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税先干一家脱离贫困。
税艳玲决定从最基本的工作入手,刚走完一个小时颠簸的山路的她,只喝了一小口茶,便马上拉着税先干刨根问底起来,“家里有几口人?收入来源是什么?致贫原因是什么?……”老实巴交的税先干被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干部”单刀直入的作风感染了,叹了口气,皱着眉头交出了自己的贫困账。
原来,税先干家的贫困,并不是大灾大难导致的,税先干两口都有不大不小的慢性病,没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只种植一点烟叶,技术欠缺加上销路不畅,收成不好不说,也卖不出好价钱,一年忙到头,挣的钱却养不活一家人。儿子在外务工只能勉强自给,女儿升入高中,突如其来的各种费用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难以为继。
正是这次深谈,让税艳玲和税先干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15年开始,税艳玲一个星期就要去他们家看一下,看看自己刚了解到的扶贫政策能不能帮上这家人,一直倾心教学,疏于关注时政的税艳玲,还加了十好几个扶贫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一有时间就看看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新政策。
多次走访下来,税艳玲首先关注的是税先干家的房屋,税先干家原本住着土木结构的老屋,年久失修,沦为危房,一家人的安全成了大隐患。税艳玲从政策入手,与帮扶工作队取得联系,商量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终于,帮助税先干对家中危房进行修缮加固。住房安全问题解决了,税艳玲还建议税先干对房屋进行简单的整修,“舒适透亮的房屋住着心情也好些!”
虽然房屋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脱贫的难题依旧摆在眼前……又一个入户走访的周末,寒暄中,税艳玲了解到,税先干的儿子学过装修铝合金的技术,加上税先干本人也懂一点这方面的手艺,一个帮助税先干家开店做生意的点子萌生了。
茶店集镇的装修生意需求本就不多,从事装修的个体户也接近饱和,税艳玲索性把目标放到县城,托熟人打听,自己到县城去考察,了解业内生意行情……时间一长,税艳玲也称得上是半个行家里手。
做完这一系列前期工作,税艳玲便马不停蹄赶到税先干家,做两口子的思想工作。看到税艳玲为自己能够脱贫奔走忙碌,税先干十分感动,但对去县城开店这个自己想都没有想过的脱贫方案,却也充满疑虑,担心入不敷出。
“去县城搞事,您还能招呼娃儿读书,能省下一大笔钱。”有了前期调研做支撑,税艳玲就一笔钱一笔钱地帮他们算账,根据打听到的门面出租价格,摆数据算收入。税艳玲诚恳细致的工作态度打动了税先干,他坚信,税艳玲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干部,不会坑自己。
税先干应允下来,两人来到县城,综合各方因素考虑,最终把店铺选在县城西陵路五路,这里同行业态集中,加上餐厅饭店较多,人员流动大,对揽生意很有好处。今年年初,税先干的家装门店正式开门营业。
“现在除去房租和水电开支,一个月纯收入能有五六千,这真的要感谢艳玲。”在税先干淳朴的心中,早已把税艳玲当成了自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