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文章
巴东县2017年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01 16:52:37
                                              增效已不易   提质仍道远
                                                              ——巴东县2017年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017年,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降速换挡的新常态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五个巴东建设”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植经济增长新动能,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全县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升、效益向好、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
    一、聚集“六个维度”,经济运行成效显著
    (一)主要指标有亮度
    1、经济总量有跨度。初步核算,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GDP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分产业看,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9.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3.28亿元,增长2.7%,其中全口径工业38.08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43.11亿元,增长8.5%。分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41.0:40.8,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对全县GDP贡献率分别为15.2%、21.6%和63.2%,拉动GDP增长0.8、1.1 和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2、经济发展有速度。2017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换挡不失速,部分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对照州、县目标计划:9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增速;对照上年同期增速:6项指标快于上年;对照全州平均增速:9项指标快于全州平均水平。
    3. 全州排位有高度。从位次上看,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部分指标增幅排位全州第一方阵。总量指标中:6项指标位居全州前三;速度指标中:5项指标位列全州前四。从变化趋势来看,对比上年增速排位,有4项前移,另有8项指标排位与上年持平。从州对县综合目标考核的七项统计指标来看,在各项指标均衡发力的情况下,预计得分排位有望在全州“进三冲二”。(见下表)

                                          2017主要经济指标
 
指        标 发布   频率 单位 巴东县 恩施州 湖北省
目标 1-12月累计完成 全州排位
总量 同比增速% 总量 同比增速% 上年同比增速% 总量排位 增速排位 同比增速% 同比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季度 亿元 8.5 105.57 5.3 7.0 3 6 6.2 7.8
规模工业总产值 月度 亿元 50 42.14 1.3 4.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月度 亿元 8 19.05 4.9 10.2 4 3.9 7.4
财政总收入 月度 万元 95000 96797 13.9 4.1 4 6 13.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月度 万元 63800 8 63818 8.0 5.8 3 2 4.2
其中:地方税收 月度 万元 47500 46063 7.6 6.2 3 4 4.5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 月度 亿元 117 17 117.57 17.6 18.7 3 6 15.5 11.0
外贸出口(1-11月) 月度 万美元 8650 4816 -40.0 4.1 3 5
招商引资 月度 亿元 36.34 37.00 13.2 23.4 6 4 12.8
实际利用外资 月度 万美元 663 0 -100.0 5440.0 8 8 1.8
存款余额 月度 亿元 161 151.07 7.9 30.0 3 7 12.0 10.5
贷款余额 月度 亿元 65 65.34 18.5 20.0 5 5 17.1 15.2
存贷比 月度 % 40 43.25 增长3.9个百分点 下降3.3个百分点 增长2.9个百分点 增长3.0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月度 亿元 63.5 12 62.89 10.9 12.0 3 并列 5 11.2 11.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季度 25309 9 25496 9.81 10.26 4 2 9.65 8.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季度 9491 10 9476 9.83 9.31 4 5 9.85 8.5
旅游接待人数 月度 万人次 718 719.45 10.3 17.4 17.6
旅游综合收入 月度 亿元 53 55.08 21.4 20.0 22.3
全社会用电量 月度 亿千瓦时 4.58 12.6 8.3 5 5 10.2 6.0
其中:工业用电量 月度 亿千瓦时 0.90 8.4 4.5 1.5 4.8
 
注: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为可比价增幅;2.出口创汇采用1-11月数据;3.旅游数据均为县旅游局提供。

    (二)关联指标有支撑度
    1、用电量高速增长。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45753.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6%,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比省、州平均增速分别高出6.6和2.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9030.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4%,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比省、州平均增速分别高出3.6和6.9个百分点。
    2、金融存贷款余额持续增加。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1.07亿元,比年初增加11.02亿元,同比增长7.9%,总量全州排位第三,增速排位第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5.34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亿元,同比增长18.5%,总量及增速均排位全州第五。存贷比43.3%,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3、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截止12月底,全县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2287 户,比上年底增长19.6 %;实有市场主体总量27443户,同比增长13.41 %;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146.87亿元,增长41.41%;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及出资总额较去年相比均大幅提高,同比分别上涨19.6%和24.2%。
    4、物价温和上涨。12月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0.9%,同比增长0.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0.2%,同比增长0.2%。八大类商品价格“五涨三跌”,其中医疗保健类同比上涨9.0%,涨幅最大;食品烟酒类同比下降1.7%,降幅最大。
    (三)产业发展有力度
    1.农业稳产增收。2017年累计完成农业总产值330634万元,同比增长4.0%;实现农业增加值193102万元,增长4.3%。 一是粮油生产平稳发展,种植业结构渐趋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49千公顷,同比下降1.05%;粮食产量21.07万吨,同比增长2.53%;粮食单产232公斤,同比增长3.61%,续创“产粮大县”。二是全县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农业建设。全年茶园面积8.5万亩,同比增长7.5%,茶叶总产量2542吨,增长10.81%,面积、产量实现“双增”;蔬菜播种面积15.83千公顷,增长3%;产量31.2万吨,同比增长2%;药材面积9.38千公顷,增长20%。下半年巴东富硒农产品亮相各类节会,郡贡茶首秀世界茶叶大会,“三峡牌”原浆窖酒等四个农产品荣获农博会金奖,巴东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富硒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重磅消息彰显产业发展朝气蓬勃。三是畜牧产业发展平稳。全年生猪出栏72.2万头,同比增长4.49%;生猪存栏41.25万头,同比下降39.54%;肉类总产量68821吨,增长3.58%。
    2. 第二产业支撑有力。(1)工业经济稳中求进。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等活动,合力破解46项企业发展难题,重点酒企整合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产业、生物医药扩能增效,新培育各类市场主体4614户,新增4家企业“四板”挂牌,实体工业经济回暖复苏。12月末,全县61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2.14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04亿元,可比增长4.9%,高于州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一是水电行业保持强劲。全县3家水电生产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9.01亿元,同比增长12.13%。其中,水布垭电厂发电量再创历史新高,完成工业总产值42.14亿元,同比增长11.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1.5%;完成工业增加值12.39亿元,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平稳增长。43家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8.18亿元,同比增长4.28%。三是建材行业保持正增长。5家建材行业累计完成产值2.69亿元,同比增长0.28%。重点监控的十八类工业产品中,十类产品同比下降,六类产品同比增长,煤炭全线停产,蚕丝被2.9万条,与上年同期持平。(2)建筑业稳中有增。全县在统11家建筑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1.12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2亿元,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3.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巴东县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暨打赢旅游翻身仗三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廪君文化艺术节、长江冬泳赛,《漂洋过海来爱你》全国热映,“秘境巴东”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景区旅游”正在向“全域旅游”悄然转变。全年接待游客719.5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08亿元,同比增长21.4%。12月末,全县18家国家级重点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065.4万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其它营利性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098.8万元,同比增长 22.4%。在旅游产业链建设带动下,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8.5%,比GDP增幅高出3.2个百分点。
    (四)需求领域有热度
    1.项目投资低开高走。一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张。2017年全县在建施工项目241个,同比增加2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75个,同比增加2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6亿元,同比增长17.6%。总量稳居全州前三,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二是“一城两翼”拉动力强。县城区、野三关开发区、溪丘湾生态园区三个项目建设主战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3.13亿元,占全县全年累计完成额的61.3%。三是投资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1.7:22.4:65.9,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3亿元,同比增长141.2%,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同比增长66.3%和492.9%,尤其是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增长态势良好,成为工业增长主要支撑;第三产业投资占比65.9%,对全县服务业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
    2.消费市场平稳运行。一是消费品总量平稳增长。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8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9%,高于全国社零增速(10.2%)0.7个百分点,比全省(11.1%)、全州(11.2%)分别低0.2、0.3个百分点,虽然比去年(12%)低1.1个百分点,略有放缓,但增速在全州位次比上年前进了三位。二是限上企业逐步企稳回升。2017年限上社零额增速分季度分别为一季度-7.6%、二季度0.6%、三季度5.3%、四季度6.9%,限上经济增长呈现逐步企稳回升态势。三是限下企业增势较为平稳。2017年,全县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55.6亿元,增长11.4%,快于限上(6.9%)4.5个百分点,今年全县限下社零额增速始终保持在11.6%至14.1%之间,限下零售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90%,成为推动全县商贸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3、项目招商持续推进。2017年巴东成功引进八方电缆、华网无人机、万益红茶等一批产业带动性项目,全年累计完成到位资金37亿元,同比增长13.2%,顺利实现年度目标。
    (五)发展质量有强度
    1、企业效益有所改善。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22亿元,同比增长6.17%;实现利润总额5.85亿元,同比增长9.36%,其中:水布垭电厂实现利润总额5.29亿元,同比增长10.30%,利润率为26.33%,同比上升1.27个百分点。
    2. 财税质效逐步提高。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9.68亿元,占年度预算101.89%,同比增长13.9%;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地方税收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7.6%。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7.2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18.4%,同比增长1.8%,其中八项支出27.26亿元,同比增长19.3%,八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5.13%。从税种看,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较去年同期等均呈增长态势;从速度看,税收收入增长7.59%,非税收入增长9.17%,非税增速比税收快1.58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9.17%,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地方税收占地方预算收入72.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3.增加就业提高收入。2017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 536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871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654 人、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人数 8146人、小额贷款发放额 2243万元、扶持创业人数  375人、带动就业人数139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72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44%,控制在目标值以内。据调查队监测数据显示: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1元,同比增长9.82%,总量全州排位第五、增幅第一;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6元,增长9.81%,总量全州排位第四、增幅第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6元,增长9.83%,总量全州排位第四、增幅第五。
    4.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扶贫机制逐步完善,扶贫成效持续显现,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产业扶贫多管齐下,医疗扶贫再添举措,易地扶贫搬迁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推介,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县统筹整合财政资金17.75亿元用于精准扶贫,新建集中安置点140个,完成12599人易地扶贫搬迁,实现19个贫困村出列、5137户15879人脱贫。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有深度
    1、工业去库存、降成本成效显著。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因安全及环保因素全线停产,不达标企业依规退出,去掉产能30万吨。全县规上工业存货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0.2个百分点;工业成本中的财务费用,同比下降8.9%,其中利息支出下降7.5%。
    2、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受易地扶贫搬迁优惠政策影响,城区购房刚性需求有所增加。全年累计消化商品房库存976套11.2万平方米,待售面积为5.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2.3万平方米,下降39.7%。
    3、补短板步伐有所加快。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2.4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投资总量61.6%。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23.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7.47亿元,同比增长1.7%,比年初提高16个百分点。
二、聚焦“三个特性”,行稳致远困难犹存
当前巴东发展所处历史阶段与新常态下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现实背景共存,发展中的新旧矛盾叠加,远近困难交织,小气候和大环境共振,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仍然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从内外环境看,保持发展具有复杂性
世界经济复苏脆弱,外部需求疲软。权威人士判断,中国经济较长时期呈“L”型走势,目前正在转型升级、调速换挡的爬坡上坎阶段,长期低位运行的预期在增加,加之全县发展阶段周期、产业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发展中的问题和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发展面临的形势将复杂多变。
    (二)从历史阶段看,赶超发展具有长期性
发展不够仍然是巴东最大的县情。主要表现在:发展底子薄、发展底盘轻、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小康程度低、脱贫攻坚任务重,为缩小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差距、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需保持追赶姿态。
    1、从人均指标看,人均发展水平较落后。2017年全县人均GDP在24638元左右,刚刚达到州定目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96元,同比增速9.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6元,同比增速9.83%。两民收入均在全州排位中,均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量及增速,均未达到县定目标。
    2.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发展欠协调。2017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虽有所优化,但一产业占比仍然较高,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7.9、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仍然偏低,分别低于全州、全省和全国3.5、4.4和10.8个百分点。
    3.从小康实现程度看,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新体系》初步评价,2016年巴东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不高,离全面小康目标值存在较大差距。在38项监测指标中,实现程度低于50%的指标就有10项,尤其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2项指标,完成程度仅为11.2%、4.90%,达标难度很大。
    (三)从现实困难看,加快发展具有艰巨性
从实体经济运行监测看,新经济、新动能在成长,但还不足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不足以抵消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快发展还面临不小阻力,发展任务艰巨。
    1.主要指标回落之势明显。从增速来看, 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总额、旅游接待人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1.7、5.3、1.1、1.1、7.1个百分点,回落趋势明显。尤其是外贸出口不如上年同期,利用外资没有实质进展。
    2.规模工业困难较多。一是“融资难、土地紧、人力缺”仍然是制约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县属大部分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实力弱,信用等级低,从6月开始,由于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等问题,被迫停产的企业从9家增加至14家。二是水电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全县工业经济带来较大的风险。2017年水布垭电厂产值,拉动全县工业产值增长6.1个百分点,左右着全县工业经济“升降沉浮”,由于水电行业受降水量和库存蓄水量等影响,决定了电厂发电量的不确定性。三是矿产资源产值猛降,新的增长点培育不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有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任务,依法依规淘汰煤炭等原材料工业落后产能和处置了过剩产能。全县6家煤矿企业自年初开始全部停产,唯一1家铁矿企业间断开工,全年累计实现产值2012万元,拉低工业经济近3个百分点。
    3.商贸市场后劲不足。一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额增速偏低。今年以来,限上批发业增速-1%,比全州(21%)低22个百分点;限上零售业增速7.6%,比全州(12.2%)低4.6个百分点;限上批发零售行业增速疲乏拉低地区社零总量及增速。同时限上企业培育难度大。全县略有规模的商贸流通企业大部分已经纳入限上,现有商贸流通群体大多属个体经营,年销售额不大,享受不到政策红利,“个转企”积极性不高。二是新商业模式销售额难以纳入限上。电子商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纳税额较小,达不到限上标准,大量电子商务销售额无法纳入限上统计;二是商业综合体等新商业模式由于没有直接的统计主体单位、没有实行统一的经营管理和统一收银,均难以纳入限上统计,比如巴东现有的“巴楚文化广场”、“金山商贸城”、“农商城”等商业综合体难以进库入统,因而不能实际有效的提升全县限上销售额的增长。三是农村市场发展仍滞后。全年农村实现零售额18.5亿元,占全县社零总额的比重仅29.4%。农村居民虽然在全县所占较大比重,但消费水平对全县的总消费影响尚未凸显出来。
    4.固定资产投资难掩隐忧。一是民间投资降幅扩大。全县民间投资累计完成投资28.65亿元,同比下降12.7%,到位资金29.42亿元,同比减少6.4%。其中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完成2.39亿元,同比下降76.2%,拉动民间投资下降23.3个百分点。二是重大项目推进不快。本年累计在库在统州级重点项目11个,完成州级重点项目投资22.8亿元,占本期完成投资额的19.4%。受征地拆迁、融资以及环评、用地审批等限制,县城至郑万高铁巴东北站快速通道、神农汽车产业园、生态茶园示范园等4个州级重点项目推进不畅,尚未具备开工条件,没有形成有效投资。三是房地产开发持续下滑。随着三峡移民步入尾声,刚性需求逐步回落,市场趋于饱和,同时由于巴东地形特殊,开发成本高于周边县市,资金回笼周期长等多种因素致使开发商投资意愿不强,本年暂无新备案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同比下降81.5%,房地产销售面积5.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8.1%,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和销售额等一系列指标都同比下降。
    三、聚力“三大抓手”,克难攻坚推动发展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实践,妥善应对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抓实体经济,壮大经济总量
    1、稳步壮大特色农业。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生态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比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坚持"产业兴县,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充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巴东的资源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理直气壮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工业。突破性发展科技创新型的新型制造业、清洁能源、富硒绿色食品、中药健康养生产业等,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增长极。加快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后续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3、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发展引擎。以商贸流通业为龙头带动生产服务业发展,以文化体育娱乐业、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生活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三新经济”,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 、技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努力建成县域商贸金融服务中心。
    (二)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加强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采取定点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领域,使招商引资在量上有新突破,在质上有新提高。
    2、放下包袱,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着力把长江经济带、三峡后续、深度贫困县等重大政策机遇转化为落地项目,重点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组织实施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等重点项目,争取体育综合体、生态茶园示范园、神农汽车产业园、江北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尽快落地。
     3、强化保障,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完善项目审批服务机制,建立部门代办制,增设“绿色通道”,健全容缺预审机制,加大筹融资力度,强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做好项目协调工作。加快推进郑万高铁巴东段、神张高速、209省道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项目,稳步实施盈彩水岸、高铁新区、泗渡河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
    (三)抓关键领域,激发发展动能
    1、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省州煤炭去产能政策,尤其是推进降成本、补短板任务的落实,突出创新驱动,引导煤矿企业转型升级。合理控制房地产库存周期,加快发展康养旅游地产,提升房地产开发品质。
    2、着力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全民治税,强化收入征管,稳定既有税源、壮大骨干税源、培育新兴税源,提高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强化财政绩效管理,理清盘活资源、资产、资金存量。用足用活调度资金、过桥资金等财政资金,做大做实政银集合贷等金融产品,积极培育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3、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实干是促进发展的不二之门。全县上下要同心对标干,咬住全面小康建设的各项指标,把心思、胆识、能力都聚焦在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建设上,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做出新贡献。
         
           撰稿:沈友立
           核稿:陈正新
           审定:薛维志

承办单位:巴东县新闻中心
联系地址::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巫峡路1号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4003 E-mail:chaohui_06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