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长江三峡大坝175米蓄水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地跨湖北、重庆两省市,其中重庆市15个县(区、市),湖北“四区县”(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巴东县,以下简称“四区县”)。
巴东县作为湖北三峡库区重点监测县之一,为客观真实反映库区“四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县统计局选取2017年“十大指标”相关数据,对“四区县”进行对比分析,从统计视觉看巴东发展现状,以便找准差距、增强信心、共谋发展。
一、十大指标比较
指标一:经济总量(GDP)
1、论总量,巴东最末。夷陵区遥遥领先,秭归、兴山次之。夷陵区属于国家和省重点开发区域(一类县市区),在“四区县”中独树一帜,2017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86亿元,占“四区县”合计的62.2%。秭归、兴山和巴东县同属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县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92亿元、111.27亿元和105.57亿元,三县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巴东稍弱。
2、论增速,巴东最快。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增速排位“四区县”之首,分别比夷陵、秭归和兴山县快3.0、3.6和1.4个百分点。
3、论人均,巴东最低。2017年全县常住人口49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609元,分别比夷陵、秭归和兴山县低81146元、9029元和43832元。
指标二:三次产业结构
2017年,巴东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8.2:41.0:40.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8%,分别较夷陵和兴山县高11.4和7.7个百分点,比秭归低2.2个百分点,秭归最高,夷陵最低。
指标三:工业比拼
从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量看,夷陵位居第一,巴东排位第四。2017年巴东县61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2.14亿元,仅占夷陵、秭归和兴山县的10.6%、39.3%和85.3%。
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可比价增长4.9%,分别高于夷陵、秭归和兴山0.6、4.7和2.4个百分点,巴东增幅最快,秭归最低。
指标四:财政收入
从财政综合实力来看,夷陵最强,巴东最弱。2017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9.68亿元,仅占夷陵区(42.42亿元)的22.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亿元,仅占夷陵区(26.02亿元)的24.5%,分别较秭归、兴山少1.04亿元和1.05亿元。
从财政收入增速上看,2017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9%和8.0%,分别排位“四区县”之首,其他区县均为负增长,其中夷陵增速最低。
指标五:固定资产投资
从总量上看,夷陵区投资体量最大,相当于其他三县总合的1.56倍,巴东县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57亿元,位列“四区县”第二。从增速上看,巴东县同比增长17.6%,位居“四区县”之首。
指标六:内外贸易
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9亿元,同比增长10.9%,总量排位“四区县”第二,增速第三。进出口总额5785万美元,同比下降28%,总量、增速均排位垫底。
指标七:居民收入
2017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1元,同比增长9.82%,增速在“四区县”中最快;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496元和9476元,同比增长9.81%和9.83%,增速排位靠前。
指标八:基础教育
2017年末,全县实有普通中小学76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普通中小学实际在校学生数达到5053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785人;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3092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642人。中学教师与学生数比例7.2%,分别比夷陵、秭归和兴山县低4.0、3.3和4.3个百分点;小学教师与学生数比例5.2%,分别比夷陵、秭归和兴山县低0.8、1.9和3.4个百分点。
指标九:医疗卫生
2017年,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13人,占常住人口的4.2‰,分别比夷陵、秭归和兴山县低1.5、1.6和4.7个千分点;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184张,同比增长1.5%。
指标十:脱贫攻坚
2017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19亿元,当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426人,年末实有农村贫困人口85645人,同比下降16.1%,全县贫困人口数均高于夷陵、秭归和兴山县,如期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二、思考与建议
(一)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壮大经济综合实力
发展不够、实力不强是巴东最大的实际。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对比来看,巴东在“四区县”中处于明显弱势,尤其是人均GDP只有夷陵、秭归和兴山县的23.3%、73.2%和36%,严重偏低。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看,“四区县”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2%),说明发展尚不充分,具有潜在增长空间。
因此,清醒认识巴东实际,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底盘不硬、适应市场能力偏弱、经济发展不够等客观现状,要加大品牌带动、投资引领、工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加大低碳技术和标准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促进全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尤其要从培强做优上下功夫,增强巴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扩张力。
(二)全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一是从投资占GDP比重来看,巴东占比111.4%;夷陵406.29亿,占比72.8%;秭归101.96亿,占比83.6%;兴山40.68亿,占比36.6%,巴东县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呈现“倒挂”现象,证明我县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较强,不利于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消费领域的“供给侧创新”面临困境。从商品消费看,品质消费供给不足,“县内挣钱县外花”的局面仍在持续;从服务消费看,旅游、教育、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从服务环境看,消费的软硬环境还有待优化和完善。
由此可见,在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投资效应的同时,要继续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空间,发挥旅游业的传动作用,带动住宿、餐饮、零售行业的发展,让市场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
(三)补齐教育医疗扶贫短板,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巴东“教育效应”持续放大,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乡村医疗机构力量薄弱,农村就医条件仍显不足。精准扶贫任重道远,脱贫攻坚难度巨大。
一是稳定城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全民尊师重教氛围,在教师的入口上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些优秀、有特长的大学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动态平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称聘任比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切实解决教育发展难题,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逐步化解城区学校“超级大班现象”;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能,逐步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骨干,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村)卫生室为基础,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定位明确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管,稳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的各项安全监管措施落地,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三是强化扶贫机制,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善“五大扶贫机制”(领导责任机制、财政扶持机制、社会统筹机制、考核督查机制、纪律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真正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