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走到生命的尽头,我的歌唱也永远不会闭幕
■堂戏是民族民间的文化瑰宝,时代不会让它消失,观众不会让它沉没
2006年8月31日,巴东县溪丘湾乡文体中心的谭绍康和贾泽栋为谭明朝等3个孩子上完暑假最后一堂堂戏课。二胡的悠扬婉转与孩子们稚气的唱腔相映成趣,围观的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堂戏,这一流传于巴东县神农溪流域的民间小戏,属全国380个地方剧种之一,与南剧、灯戏、傩戏、柳子戏一起被誉为恩施州民族文艺“五朵金花”。在巴东县,酷爱堂戏的本地人把她比作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曾经有一位来神农溪漂流的外地游客在欣赏巴东堂戏时深情地说:“今生今世,巴东堂戏是我梦中永远的‘新娘’。”
堂戏,穿越三百年烟云
关于堂戏的起源,根据堂戏老艺人口头传述有两种:一说起源于唐朝,薛刚大闹花灯闯祸后,避难于神农架林区为王,编歌唱戏,娱乐将士,以后便在巴东江北与神农架相邻的一带流传开来,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而富有地方色彩的剧种,有“堂戏即唐戏”之说。另一说起源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流落在平阳坝、沿渡河、罗溪坝一带的川剧艺人钟德和传艺于巴东的民间艺人周怀德、周怀祥等人,将川剧与本地“花灯”等民间小调相融合,逐步发展而成,因此又有“堂戏三百年”之说。
堂戏真正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由饰扮的一男一女(男扮女装),面部用红、白黑点缀,于堂屋大方桌上,以“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法,绕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艺人称:“脚踩升子底”。后转向地面稿荐上(四人),又称“稿荐戏”。其表演特点是:碎步踩踏,锣鼓伴奏,唱花鼓调。后来搬上了“草台”,花鼓子增加了故事情节,同时不断融进了本地小调、号子,随灯班演出(灯杂戏)。此后,灯杂戏逐渐脱离灯班单独演出,又相继融入梁山“胖筒筒”腔、湖南“南调”及外地剧种(如川、汉剧等)表演程式,从而发展为堂戏。历经几百年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反映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题材的经典地方戏。
堂戏的戏剧特点十分突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演程式也颇为讲究:开演前,奏闹台锣鼓,小旦献画,小丑“打加官”,跳天官赐福。开演时,生角或丑角先上场,称为:“书生先打台”。凡角色上场必先亮相再走步(生角三步半,旦角七步半)至台口“自报家门”,即“引”两句,接“诗”四句(称为“定场诗”);表演中,小丑身段“三节头”,小生“龙形虎步”,小旦“甩的兰花手,边鱼游上水,脚踩半边月,绕的‘绂线扒’”(即8字形);演唱时,演员先“叫板”和手示,提示乐队。剧终时,其结束语即诗四句(下场诗)。每场演出锣鼓争鸣,琴箫四起,歌舞同奏,演者尽兴看客叫绝,好不热闹。
堂戏,为你钟情为你瘦
堂戏在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努力下,顽强地根植于民间土壤,长开不败。
说起堂戏,64岁的谭绍康一往情深:“纵然走到生命的尽头,我的歌唱也永远不会闭幕。”
谭绍康,这位州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巴东县溪丘湾乡原文化站站长,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挽救濒临失传的巴东堂戏,奔波于山上山下,寻访堂戏老艺人,搜集整理出80多个堂戏剧本。谭绍康说:“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民间艺术瑰宝被带进了土里!”
谭绍康先后在农村招聘了4名有演艺才能的青年男女组织了一支堂戏队常年下乡演出,并在中、小学挑选了一批“后备军”,定期给他们传艺。2003年退休后,他又走乡串户,搜集整理出多个堂戏新剧目。内容极为丰富,有反映孝道的,有劝人为善的,有规劝他人戒赌的,还有表达爱情和生活画面的。
家住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九组的谭文碧,可算是堂戏的领军人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艺人能唱180多个剧目,被称为巴东堂戏的“活化石”,他也是我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
为了自己钟爱的堂戏,谭文碧30多年前就横下一条心,多次出山找黄大国、黄大明两位堂戏老师傅拜师学艺,请他们传授真经。十几年以来,他学会了《山伯访友》、《借妻回门》、《王二庚打妆》、《伐木送友》、《拦路招亲》等十多个堂戏剧本,农闲之余还将老艺人请进家里学唱腔、伴奏乐、排练表演。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谭文碧掌握了堂戏中“生、旦、丑”的表演程式和伴奏乐器的有关技能。在谭文碧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一家八弟兄就有五个会演堂戏,他的长子也成了堂戏演唱中唱、跳、伴奏乐器最得力的骨干之一。
堂戏,一路蹒跚往前行
巴东县文体局局长张正兴告诉记者:“堂戏是民族民间的文化瑰宝,时代不会让它消失,观众不会让它沉没。”
由于堂戏土生土长、演民事、道方言、唱乡音,地方色彩十分浓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它在溪丘湾乡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溪丘湾乡文化站从1983年到2005年共组织堂戏队5支,培育艺人32位,经常走乡串户,外县巡回为民演出,截至目前共上演剧目120余个,演出2万余场,接待观众千万人次。挖掘整理并改编了《王麻子打妆》、《送寒衣》、《二堂释放》、《山伯访友》、《麦里藏金》等十多个传统剧目;移植了历史戏《考包公》、《孙宝》等和现代剧目《隔壁亲》;创作了《雷家院子》、《收购站的风波》、《小拜年》、《花好月圆》、《只生一个好》、《瓜熟情圆》、《三场麦子一场打》、《神圣的一票》、《鹊桥会》等一批小戏。
追溯历史,我们不能不为堂戏曾经的辉煌而兴奋。1956年,巴东堂戏《二堂释放》荣获恩施地区首届戏剧汇演优秀奖,同年曾被特邀参加湖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并被采访录音,受到文艺界器重;1960年,堂戏《赶工》荣获恩施地区文艺汇演演出奖。2004年10月,巴东民间戏剧演出队应邀赴京在“中法文化年”活动上演出巴东堂戏。目前,巴东堂戏有溪丘湾、沿渡河两支堂戏演出队,全是以农耕为主的山民自发组合?多为“搭班”形式?,仍在坚持为当地群众和神农溪景区的中外游客演出。令人欣慰的是,巴东县目前已规划建立巴东堂戏保护区,在财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并组建神农溪民族歌舞团,让巴东堂戏登上大雅之堂。
链接:巴东堂戏
被列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的堂戏,是巴东县的地方戏,为恩施州五大地方戏之一,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神农架的溪丘湾、沿渡河一带。堂戏的戏剧特点十分突出,有简单的表演程式和化妆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红白喜事都可以唱,演出时用丝弦乐夹以打击乐伴奏。每逢春节、元宵或其他节日,艺人相聚成班,应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