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李君
“单手超人”向继端挖田
别人靠一双手,我靠一只手,不靠天、不靠地,一只手照样甩掉穷帽子。一句质朴简单的话语,却是“单臂斗士”向继端的脱贫誓言。
“嗨、嘿、嗨、嘿……”9月11日,记者徒步跋涉5公里山路,来到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一组贫困户向继端家中。在一栋瓦房外的玉米地中,他正挥动着锄头,深翻田地准备种上白菜。
右手握住锄头手柄中部,左手臂捆绑的铁钩托住手柄的末端,右手和铁钩的“铁肉组合”,对向继端而言,挖田显得异常轻松自如。“别小看这个粗糙的铁钩,都陪伴我47年了呢。”说完,向继端脸上挤满了幸福的微笑。
农历1970年五月初八晚上,刚满19岁的向继端在生产队操作脱粒机脱粒小麦,出于疏忽大意,不慎左手跟随麦秆伸进了脱粒机入口,当场左手被齿轮绞得肉乱,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月,只留下一只右手回家。
青春花样的年华,没了左手,向继端如折断翅膀的雄鹰一样,跌下黑暗的山崖。有时,他做梦都梦到自己长出了左手。一次偶然机会,向继端萌发做一支“左手”想法,凭着一身蛮劲儿,把铁丝扭成钩子、编成网套,套装捆绑在左手臂上,试用了几下,果然很奏效。
晾晒玉米棒
由细铁丝到粗钢筋,由粗糙到打磨光亮,几经改装和升级,这只定版的铁手掌假肢陪伴向继端走过了40余个春秋。
失去了左手,向继端彻底打消了成家的念头;“造”出了一只铁手,他从骨子里依然把自己当成正常人。每年种两三亩地、养一头猪、养十几只山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还给自己定了一条戒律:不找党和政府一点麻烦,不吃一顿救济饭。
“现在党的政策好,还要自己搞,坐在那儿等,还是肚子吃不饱。”2015年,一场精准扶贫政策春风吹拂到这个偏远小山村,作为五保户的向继端也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次扶贫工作队员上门宣讲政策时,他始终摇头说:“自己有了五保金,其他的好政策留给别人吧。”他笑称自己没那么“娇气”。
如今,向继端的三亩地均匀分割:一亩退耕还林,一亩栽种了桃树,一亩作为口粮田。今年,向继端种上了一亩地玉米,收成比较可观。
糊饱了肚子,还要有红票子,才算快活的小日子。在向继端屋前的竹林中,20只土鸡“咯、咯、咯”自由觅食,每到傍晚,他都能在鸡窝捡到10几枚鸡蛋。
做篾活
“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鸡蛋,都一元一个呢。”向继端扳起指头算了算,20只土鸡已给他“挣”了1000元了。喂食玉米、啄食虫子,在竹林、荒草地上放养的土鸡格外健壮,产的土鸡蛋也是土味十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顾客上门购买,向继端心里乐开了花。
一只勤劳的手托起了脱贫路,将军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始人谭显猛也搭上了一只温暖的手:无偿提供50只土鸡,让向继端从残疾“一只手”变身成养鸡“一把手”。
“他虽只有一只手的力气,但他有一双手推开小康门的志气,不等不靠,用单手撑起了一片天空。”村支书张永堂这样点评。
闲时,身怀一手篾匠绝活的向继端,还会热心帮邻居们编织竹篮、竹筐,一只手出细活的功夫传遍了乡野。“我还有一只手,怎么能穷上一辈子!”在脱贫奔小康路上,“单手超人”向继端超越了身体极限,领跑了精准脱贫的自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