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页
【我的教育故事】毛平安:谁偷走了学生的“人情味”?
发布时间:2015-10-13 17:07:00

【我的教育故事】毛平安:谁偷走了学生的“人情味”?


    “人情味”一词通常是评判一个人对待他人和事物态度的标准,是一个人内心温暖情感的的释放。若一个人待人态度热情、对社会事务积极关注,我们就说这个人充满人情味;若一个人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是缺乏人情味的。就大家普遍的感受来说,有无“人情味”对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人情味”的人给人一种清爽、温暖的感觉,而缺乏“人情味”的人就像干涸的河流一样,了无生趣。人们一般都愿意和充满人情味的人交往,而不太喜欢和缺乏人情味的人打交道,因此,做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是很重要的。


    对于广大的教师队伍来说,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这也是我们每天打交道的主要对象。以前,听很多教师说和学生打交道是比较轻松、快乐的,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没有经历社会“风雨”的洗礼,思想比较单纯,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还有的教师说,“和学生呆在一起,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说实在的,能听到教师说出这样的话是很让人欣慰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学生是有人情味的,也正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人情味才使师生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正能量。然而,在当下有一些学生已经没有了“人情味”,而且这种现象还有扩大的趋势。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所面对的都是见面招呼都不打、上课一问三不知的冷漠学生,还会有“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的感叹吗?只怕是人未老心已老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偷走了这些孩子温暖的心,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冷漠无情?这恐怕要牵涉到诸如家庭、社会、学校等很多方面。


     先从家庭说起,因为家庭是充满爱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最早的时光是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可以说父母、家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总的来说,家庭环境温暖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这样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是有人情味的;反之,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冷漠,对孩子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一般都缺乏人情味。根据我的了解,容易让学生人情味丢失的家庭主要有这几类:单亲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过分溺爱的家庭。前四类家庭一般对孩子缺乏足够、完整的关爱,让孩子不能充分感受来自人心深处的温暖,从而也就难以焕发出自身内心深处的那份温情。最后一类是过分溺爱的家庭,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一般是缺乏挫折教育的,一旦遭受生活、学习中的不如意,就认为是他人与自己过不去才导致自己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怨恨社会的情绪;同时,有的家庭对孩子有求必应,特别是物质、金钱上的满足,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了“钱能摆平一切”的错误思想,也让孩子从潜意识里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是金钱关系。目前来看,以上五类家庭的数量不在少数,且在逐渐上升,这样看来,孩子没有了人情味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来看看社会,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出的是大环境的影响,这个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的,因为学生本身就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全方位的影响,而且学生最终是要真正踏入社会的,到那时所受到的影响还要深刻。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对金钱的崇拜、对物质的过分追求等,让学生的人际关系淡漠;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缺乏一个人本应该有的温情,让人感觉他们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动物”而已。
 

      再来看看学校、教师,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坚守在教育一线的“战士”,可以负责任地说,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而探索着。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给很多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思想,也使很多教师意识到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素质教育”是个好东西,它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然而让人感到尴尬的是,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好,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够不折不扣的把素质教育落实下去,这很大部分是因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政策没有变。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重视学生的成绩,还得继续把分数看成是学生和自己的命根。在这种还是“分数优先”的大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采用各种方式“逼迫”学生学习,一些学生则是“被迫式”学习,这样不仅仅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逐渐变僵。久而久之,这些学生陷入到厌学的恶性循环中,对教师、学校乃至社会产生不信任感,整个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冷漠,也就没有了人情味。


      最后看看学生自己,通过对一些冷漠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点:性格孤僻,自我意识强,缺乏责任意识,对生活缺乏热爱之情。现在很多的学生从小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力差,在学校和社会上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了。有的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差,不能正常的和其他同学交往,没有能够交心的朋友,这就使得他们对社会产生不安全感,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只能用“冷漠”这个防线来保护自己。因此有人说,现在很多学生是“刺猬”,看起来很友善,但一碰就会被扎到。还有的学生自我意识太强,进而演变为自私自利,凡事都只为自己考虑,从不管他人的感受,这也是导致学生冷漠的内因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没有主见的,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行为是后天逐渐养成的,包括性格等。孩子还未成年,在很多是非、对错面前是茫然的,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引导他们走出迷雾。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了性格、品格等方面的问题,那就只能说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还没有形成,至少有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因此,我认为要唤醒学生的人情味,就要从学生的认知入手,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在后天因素里,我觉得负主要责任的就是家庭教育,父母从小就应该尽到责任,教会孩子学会爱,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尊重,学会承担责任……除开父母之外,学校和社会也要承担相应责任,毕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社会发展的怎么样,还得靠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
 

     教育之路是漫长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踏上这条路,给祖国的花朵施肥、夯土,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唤醒他们的人情味,使他们将“人情味”传递下去,一代接一代。

地址:巴东县官渡口镇神农大道89号 联系电话:0718-4456888 邮编:444309 电子信箱:bdgmzx@163.com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