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 】税明华:激励•唤醒•鼓励
2004年我进入神农溪高中,担任高中地理教学,转眼十一年的教学生涯把我锤炼成了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十一年的教学生涯点滴积累成就了我的成长。我有成功的愉悦,也有不足的遗憾。激发创新的活力,催生新的梦想,激我一路前行。
我国当代知名教育专家冯恩洪先生,曾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文中指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研究学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感受,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做教育创新的倡导者、开拓者和实践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我县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推行 “目标教学”模式,具体确定实施了“三自一导”主体参与型教改模式,既通过学生的自读、自疑、自求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老师要当好学生主动学习的榜样。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将对我们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我们所教学科的喜爱。我们应该心中有爱,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体现在讲话时的语调、面部表情及各种场合上。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求全责备,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授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了趣味性,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地理课如果上得生动有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大凡有经验的地理教师,讲课总不喜欢照本宣科,而是善于联系本地实际,力求把知识讲活。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同学们兴趣盎然,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开辟地理第二课堂。如我带学生到官渡口镇黑沟桥石料厂实地考察,让学生实地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工业区位因素时带学生实地调查巴东荣盛服装厂。这种由于乡土地理知识引进课堂所培养起来的兴趣,又进一步延伸到课外。而课外的乡土地理活动,又反过来增强了同学们课堂听课的情趣。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教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可见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实际的地理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出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既要有教法的要求,也要有学法的要求,力求二者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定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多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加以赏识,要注意多表扬优点,多发现闪光点,少泼冷水,多激励学生的积极表现,使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给学生以足够时间,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图文资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互助学习。如我在讲解《工业区位因素》时,我把班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组讨论工厂建立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可能,但在教学中不应只讲究“好看”,更主要的是要“好用”,要使地理学习能服务终生,所以对某一堂地理教学而言,往往要以某一种地理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能感觉到本堂课的知识重点和方法重点。
二、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自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异想天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恪守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发挥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四、结速语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