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移民动态 > 正文
 
 
【扶贫故事】安置点上的“农家乐”
发布时间:2018-02-01 15:22:00
特约记者 张应喜 通讯员 崔先海

  1月25日,巴东县沿渡河镇茄子坪村村民陈少堂正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上的新家整理桌椅,为订餐的客人准备午餐。

  堂屋正面墙壁挂着迎客松中堂画,中间摆放着一张大圆桌、12把椅子,圆桌上放着消毒餐具,堂屋右角落放着烤火炉,这间小巧温馨的农家乐是陈少堂夫妇2017年3月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正式开业的。

  2016年11月16日,茄子坪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在全县率先建成入住,作为贫困户的陈少堂如愿分到了125平米的易迁房。“住新屋是好,但没有收入怎么生活呢?”陈少堂当初入住时的担心,引起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关注。

  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考虑到安置点地处神农溪景区的延伸线上,加上陈少堂的老婆拥有一手农家厨艺,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通过介绍客人的方式,帮助陈少堂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妻子曹祖月做起了农家乐的“厨师”,陈少堂当“店小二”,主要负责“跑腿”,从田间采摘新鲜的食材。遇到客人多时,就把出嫁的女儿请回来,当临时“帮厨”。据陈少堂介绍,他的农家乐每桌提供两个火锅,外加十个菜,还免费让客人品尝山板栗、核桃、樱桃、鲜桃等自产的时令水果,用餐按30元一人的标准收费。由于价廉物美,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讲传奇故事,拾历史趣闻,是陈少堂的拿手好戏,他便给自家的农家乐取了个“‘国公小区’农家乐”的店名,每每茶余饭后,就给客人们讲述“国公”在当地的一段传奇,让客人们在品尝农家饭菜美味的同时,又能享受曾经沉淀的历史文化“大餐”。

  当上农家乐“老板”后,陈少堂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利用自家土地面积大的优势,发展了4亩核桃、2亩李子。陈少堂一家不等不靠摘穷帽的励志经历,一下子成了村里脱贫户竞相学习的榜样。2017年,陈少堂不仅获得了全县农家乐业主培训“充电”的机会,还被表彰为“百佳脱贫示范户”。

  “住在新屋中,晚上睡觉时常常兴奋地睡不着。翻过去一想:划得来!翻过来一想,党的政策好,就是划得来!”如今,64岁的陈少堂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主办:巴东县移民局 
联系地址:巴东县信陵镇楚天路19号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2572 传真:0718—4331175
承办:巴东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