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荣丹

黄兴旺(右一)正在田间查看猕猴桃叶片
“同样是山大人稀,临县建始县花坪乡关口葡萄发展得好,还留住了年轻人在家乡发展,这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让我下定了决心。”4月17日,巴东县信陵镇黄家湾村小水果基地,35岁的黄兴旺向记者道出了他回乡创业的初衷。
村民、返乡创业者、后备干部、“尖刀班”成员,这些都是黄兴旺的身份。如今在他心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他最重要的使命。
2015年10月,和堂弟一起成立了巴东县黄庄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租了10亩田地,种植了5亩关口葡萄和5亩阳光玫瑰 。2016年扩大到36亩,2017年又增加13亩,总数达到50亩,主要种植的是猕猴桃和葡萄,今年将乘胜而上发展到200亩。
“二叔,今年的棚架搭的特别规整,辛苦了,那个猕猴桃的叶片您一定要持续观察,如果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及时请镇里的农业专家上来看看。”黄兴旺口中的二叔,正是村里同姓的长辈,也是合作社里的贫困户,一直在村里务工,去年直接带动增收近15000元。
2017年,在经营黄庄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加入村委会成了村里的后备干部,今年又加入了“尖刀班”,乡亲邻里眼中的大男孩一下成了村里的顶梁柱,忙前忙后的张罗着,肩上的任务又重了许多。他清楚的意识到,黄家湾村要脱贫致富的关键是要有产业的带动,如今的小水果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挂果情况良好,但毕竟可利用土地少不能大规模推进,要想办法综合发展,让全村87户287名贫困户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猕猴桃挂果长势好
作为本地村民,每次入户调查的时候都义不容辞走在前面,拉家常谈生活的同时总是能暗自记下乡亲们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他们的生活。
村里5组和6组的吃水问题始终是困扰村民生活的头等大事,每次入户都能听到乡亲们的抱怨,“还谈什么产业发展,能保证基本生活就不错了”,听到这些话黄兴旺和“尖刀班”其他成员碰头,实地走访查看现场情况,及时与镇扶贫办联系争取项目资金,最终确定通过3组蓄水池引水解决6组吃水问题,在原有小型蓄水池基础上扩建实施集中供水解决5组吃水问题。
在保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家里发展生产是黄兴旺思考更多的问题。
黄欢是黄兴旺的表哥,一直在北京务工,2017年在黄家湾村小水果种植初见成效的时候,黄兴旺联系到表哥,希望他可以回到家乡,利用黄家湾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发展养殖业。黄欢在几次劝说下,多方对比最终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当即成立了巴东县咕咕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主要依托武汉农业嘉年华为销售主体成立土鸡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50余亩,发展1万羽土鸡。其中贫困户4户,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带动贫困户务工12人,工资结算约4万余元。
一举两得的发展方式也算是给黄兴旺增添了更多的信心,他利用逢年过节乡亲们都回家的机会,主动上门交流想法,相继推动成立了巴东县军创药材种植推广专业合作社、巴东县雄丰养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0余户,涵盖5个村民小组,贫困户每户增收15000元。合作社前期主要以发展小水果套种中药材为主,逐步形成种植—加工—营销—养殖—农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并致力于把黄家湾村打造成特色种植园、绿色观光园、科普示范园、瓜果采摘园、民众游乐园。
围绕在易迁安置点周围的小水果棚架整齐的排开,葡萄藤、猕猴桃叶慢慢散开,果实也悄悄地冒了出来,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

易迁点周围的小水果基地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