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有阵雨 低山气温23-30℃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
首 页  新闻中心  我们巴东  旅游  文化  教育  财经  扶贫  招商  专题  微信
在线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深评浅议> 正文
 
精准扶贫要让“懒汉”无处懒惰
 

发布时间:2018-06-20 16:15:18     投稿信箱:cjbdtougao@163.com

□雷坚文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这是驻村工作队的“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它不同于项目建设,只要有资金投入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的努力。

  通常我们所认为的“懒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心深处丧失脱贫信心,放弃干事创业想法的;另一类是内心仍旧渴望脱贫致富,但受制于劳动能力、自然条件等缺陷导致步履维艰的。这两类人久而久之在村里都会被认为是“懒汉”,“等靠要”也就成了他们的标签。

  要剔除这两类人的“标签”,需要各级帮扶干部、帮扶单位进一步摸清“懒汉”的家底状况、弄清致“懒”原因,从激发内在动力和创造外在条件着手,精准施策,让 “懒汉”无处懒惰,达到治“懒”致富的目的。

  一是强化心理疏导,变“不干”为“愿干”。“心病还须心药医”诊治心理问题还需因病施策、精准下药,从正反两反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正面激励引导贫困群众知政策、懂政策,以榜样为荣,重燃生活信心,主动融入脱贫攻坚战中,在这方面各地都有很好的实践,比如在全州开展的“精准脱贫圆梦小康”百姓巡回宣讲团,通过一个个脱贫典型的宣讲,鼓舞人心,激发干劲;另一方面可适当采取揭丑晒懒的方式让部分人红红脸、出出汗,进而重拾尊严,奋起直追,在贵州省丹寨县,当地政府引导村支两委通过村规民约建立奖勤晒懒机制,与相关惠民政策挂钩,开展“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的“三转”行动,倒逼“懒汉”动起来。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变“想干”为“能干”。在走访部分被村民称之为“懒汉”的贫困人口时,他们同样表达出来对于脱贫致富的极度渴望,但要么是身体残疾导致力不从心,要么是缺乏技能导致有心无力。这一类群体需要各级帮扶干部和帮扶单位为其梦想牵线搭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个人能力,量身定做致富门路,提供相应技能培训。在巴东县,通过建立“追梦人”就业创业培育孵化基地功能,实施“千人追梦”计划,针对残疾人开展创业辅导培训和技能培训,引导残疾人抱团创业发展、互助创业发展,深入激发残疾人自立自强内生动力。此外,各地还有针对留守妇女、老人等不同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岗位供给,多措并举,成了变“想干”为“能干”的生动实践,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是强化产业建设,变“会干”为“可干”。贫困群众“愿干”、“能干”后,必须要有用武之地,产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在产业建设过程中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当地优势和群众传统种养习惯,发展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让群众“干”的诚心;二要充分把握市场规律,创新体制机制,通过龙头带动、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努力降低贫困户风险,让群众“干”的放心;三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项目精准,切忌大包大揽,让群众“干”的舒心。产业建设就是为群众搭建施展致富才华的舞台,让“能干会干”的贫困人口拥有“可干”的地盘,这样脱贫致富梦将从理想照到现实。
 
 
值班总编:邓毅 责任编辑:黄华 校对:谭黎
 
 
 
分享到:0
【sb788.com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sb788.com,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在本网论坛和留言板上发表的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  
     
       
    本 网 简 介 -团 队 风 采 - 广 告 服 务 -联 系 我 们 - 法 律 声 明
     
     

    版 权 为 sb788.com 所 有,未 经 许 可 任 何 单 位 或 个 人 不 得 镜 像 或 复 制
    主 管:中共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  主 办: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  承 办:巴东县新闻中心
    主任办公室:0718-4333055 办公室(传真):0718-4332748 总编室:0718-4334814 编辑部、记者部、技术部:0718-4334335
    本站地址:湖北省巴东县宣传文化中心  邮政编码:444300  投稿信箱:cjbdtougao@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8-4334335
      鄂ICP备13017499号-1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鄂新网备421306号   湖北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